时值7月,刚刚告别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企业财务人员,很快又要迎来“后续管理”的来访。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我们听到许多企业表达了税务机关通过大数据比对对企业税务情况监管日益趋严的情况,也因此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应对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
在金税三期构建的大数据抓取和比对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上填写的详细信息与企业日常申报和披露的信息的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风险提示越来越指向精准。而缺少了税务局的“事前审批”,有些企业感觉应对后续管理时充满不可控的“无力感”。
本文将分两期通过分析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续管理五大常见风险,为相关企业提供指导性建议及对策。同时,除了更好应对2018年的汇算清缴后续管理,也希望相关企业可以在下半年对于2019年的涉税事项提早应对,做到早检查早防范。
汇算清算后续管理五大常见风险及对策
风险一:扣除凭证不合规导致的企业所得税风险
【案例分享】
1. A公司为某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其总部的管理团队会被派遣至各个子公司提供日常管理和投资咨询服务。为了便于分摊高管的人力成本,集团的安排是由各个子公司按照发票报销的方式承担高管的差旅费、交通费以及部分工资,部分发票开具的是高管个人姓名。主管税务机关通过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中提取的A公司的受票信息发现公司披露的业务招待费等科目金额明显大于公司受票中含“餐”字的发票金额,经进一步与A公司核实,发现了该问题。税务机关认为高管不属于A公司员工,其报销的费用不能够认定为与A公司生产经营相关,因此不得税前列支,并要求A公司调整补税。
2. B公司在2018年
汇算清缴时聘用税务师事务所协助相关工作,在凭证抽查环节发现有无票列支费用的情况。B公司在税务师事务所的建议下,在当年度汇算清缴期结束前,积极要求供应商补开发票,保障自身税收利益。同时,对于无法及时取得发票的费用,暂时做纳税调增处理。未来取得发票时可以追补至该支出发生年度税前扣除。
3. C公司是一家医疗企业,公司聘请一位教授提供培训服务,该教授为独立经营者。在支付劳务报酬时,C公司认为该费用无法取得发票,因此通过使用其他“替票”的方法作为入账凭证。此类行为给C公司带来了较高的企业所得税风险,取得的“替票”与业务合同和实质明显不符,并不能达到相关费用税前扣除的目的。
【建议对策】
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凭证管理要求日益趋严,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已经初步实现了直接从电子底账中筛选关键词来分析和鉴别企业费用列支情况的功能。尤其是针对医药、零售等行业,发票管理的风险极高,也是税务机关检查的重点关注领域。我们建议企业能够实施有效的凭证管理区分发票不能及时收集和无法取得发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应对。特别是对于个人劳务发票,可以考虑采用税务局代开方式获取合规的税务列支凭据,而不是使用“替票”。
风险二:以往年度审计调整计入当年纳税调整
【案例分享】
1. D公司汇算清缴当年审换了新的审计师,新审计师所对期初数也进行了调整。于是在汇算清缴时D公司直接将对上期的调整差异直接放在当年的汇算清缴申报表中进行申报。在后续管理中被提示风险并要求解释。最终D公司被要求对上年和本年都进行更正申报,并被征收滞纳金。
2. E公司的审计师在汇算清缴当年对上年收入进行了跨期调整,将上年的收入部分调整至今年收入,导致上一年度的会计利润下降,应可以申请退税。但是,由于E公司本身财务体系建立尚在初期,账务核算和凭证管理都相对混乱,因此如何向税务机关解释调整的原因和提供相应的凭证成为E公司的主要困难点。
【建议对策】
对以往年度的一些审计调整往往会导致以往年度的
汇算清缴申报表也需要相应更正。但是,有些企业会觉得更正申报流程繁琐,也可能涉及“多退少补”的问题,于是会选择在当年汇算清缴申报时将差异都作为“其他”调整项一并申报。有些企业为了“降低风险”会和专管员做口头沟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专管员层面的口头沟通在后续管理中并不能作为税务机关出具的意见,因此对企业的“保护”效果有限。当然,实操中我们也发现到各个税务机关对于具体追溯事项的申报处理口径的解读存在不一致的理解。如果企业想就此获得更具有确定性的操作解读,应与更高层级的主管税务机关部门沟通探讨。在此过程中,适时适度引入外部专业中介机构也将对沟通过程的顺畅性以及结果的有效性产生极大影响。